

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结字在于“均势”
——试说萧何对结字理论的贡献
汉字,形状是独立的,结构是组合的。其组合方法,除了“一”字之外,一是有笔画的组合,例如有一个线条通过曲折组成“乙”字;有两个线条组成“人”字等;二是有笔画组合成文字或“板块”后的两部分、三部分乃至多部分的组合,例如“合”字,就由“人”“一”“口”三部分组成,书法名碑“爨宝子碑”的“爨”(音窜)字,就由多部分组成。组合——结字,虽然是在无形的、有限的、方块形空间内进行,但却是千变万化的。但无论怎样变化,由于“字”是先民在“阴阳”思想的指导下创造的,因此它始终跑不出“阴阳”的规律制约。“阴阳既生,形气立矣”(汉·蔡邕语)。也就是说,不管多少笔画的字,都是“阴阳”两个对立物的“结合体”、“平衡体”——从而才保证了“字”活起来,像人一样的“站立”(楷)“行走”(行)“奔跑”(草)。由此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结字,就是处理好“字”的阴阳关系。如何处理好“字”的阴阳关系,2100多年前的汉丞相萧何把兵法引入书法,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书势”的概念(见《汉萧何论书势》,下同),就是说“书(字)”中存在着阴阳“统一”在一起的“势”——形势、姿势、样势、力势。书字,就是书“势”。
如何书“势”呢?萧何提出了“夫书势法犹若登阵”的原则。就是说,“书势法”——“书势”的方法,如同军队打仗。具体方法是:“开阖籍于阴阳”“每欲书字,欲若下营”。意思是说,书字要像军队扎营那样,处理好阴阳开阖的关系。军队扎营要充分考虑外部条件:选择地形驻扎,要有利于防守和进攻,有利于后勤供应,有利于防止敌人偷袭;内部安排:营旅之间,要互为犄角,互相照应,保持相对平衡。内外都要呈现一种“均势”,这样,才是攻守兼备的“铁打营盘”。结字的道理也是这样,就是要处理好字内外的远近、楫让、顾盼、离合、映带、正斜、黑白、疏密、阔狭、大小、上下、平直、主宾、方圆、媚拙、虚实等阴阳关系,使其“和平共处”于“均势”之中。这样,字看起来就“美”了。因为平衡协调,是“美”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最典型的是“人”,人的各部分都是平衡协调的,所以很美。先贤造字是“以人为本”,并以人的“骨、肉、筋、血、精、神、气、力、意”来比喻字的内涵,可见是把“字”当作“人”的生命体来塑造的。由此,我们更可以看出,结字,说到底,就是塑造像人一样的阴阳平衡协调的生命体。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揭示结字乃至书法规律的第一人,在书字上提出的“登阵”“下营”、“阴阳开阖”以保持“均势”的思想观点,是对结字和书法理论的重大贡献。为研究书法问题开辟了新路,打下了基础。其贡献和重要意义在于:1、第一个把兵法中“势”的概念引入到了书法结字中。汉字大约诞生于8000年前,形成比较成熟的汉字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——以甲骨文为标志。从商到周到秦至汉,期间近1000年,汉字的数量和形体均有了很大发展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“五大字体”已基本形成,实践经验已经相当丰富。然而却没有关于如何“结字”的理论著述。被康有为称作“书家第一法则”的“石鼓文”的作者没有说如何写字;小篆宗师李斯也没有说如何结字;其他人也许有论著,但没有流传下来。就是说,还没有人从理论上把点画线条组合成一个汉字的规律是什么说明白。知兵法懂书法——善写“萧籀(篆)”的萧何借用兵法的“势”,提出“书势”的概念;把看起来非常复杂玄妙的问题用一个“形而上”的“势”字说清楚了。形态各异的“五大字体”的共同点——“势”找到了。“势”,成了解开结字奥妙的一把钥匙。“势”作为“源头”,“流”出了“力”“意”“趣”“神”等概念。2、第一个把作战“登阵”的原则引入到了“结字”中。萧何的“夫书势法犹若登阵”这句话,言简意赅。其中的“书势法”,笔者以为有三层意思:一是指“书势”;二是指“势法”;三是指“书法”——应该看作是“书法”一词的“源头”。“书——势——法”“犹若登阵”,这就把结字、用笔乃至书法的原则确定了下来。萧何在阐述了“变通并在腕前,文武遗(也可能是“遣”字)于笔下,出没须有倚伏”的笔法后,用“开阖籍于阴阳”概括了如何贯彻“登阵”的结字原则。就是说,要像打仗那样,处理好“阴阳开阖”关系。“开”者,分配、打通、设置、使闭合物不闭合之意。“阖”者,原指门扇,通合,关闭、合拢、符合、匹配之意,行星和太阳黄经相等时,叫做“阖”,可见此字是典型的“阴阳”派生物。“阴阳开阖”,可以认为是“阴阳”的对立统一,开中有合,合中有开,阴阳互补,相互依存。3、第一个把军队“下营”的方法引入结字乃至布局中。萧何的“每欲书字,喻若下营”,除了强调意在笔前,慎重下笔外,“下营”的比喻,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结字的方法:就是把点画线条看作是有生命力、有战斗力的兵卒;把一个字的几个组成部分看作是成建制的、有凝聚力的战斗集体——营、连、排;在“将军”——心意的指挥下,在“阵地”——载体(纸)上,进行“扎营”的精心安排。一句话,点画就是兵卒;“字形”就是“队形”。结字,就是在纸面上排兵布阵。字的结构是小布阵,全篇布阵是大结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结字的阴阳开阖“势法”、原则、方法,也完全适合于布阵,因为全篇也需要保持“均势”。萧何之后,历代书家对结字方法问题的阐述,基本上都在萧何提出的“书势”概念;“登阵”原则;“下营”方法;“阴阳开阖”造成“均势”的范畴之内,这一方面说明萧何的“均势”思想已为后人所接受,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萧何这一思想的经典性意义影响是深远的。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
